
【中原石油工程李偉偉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】
該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,由集團公司技能大師李偉偉領銜,20名技師、主管技師、主任技師、工程師、專家組成,分鉆井技能、鉆井機械技術、鉆井電氣技術、鉆井液技術4個創新組。工作室以解難題、創亮點、保生產為宗旨,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在難題攻關、技能創新、帶徒傳藝、人才培養中的示范引領作用。成立以來,他們共解決深井定向托壓等難題350多個,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0余項,累計創效超億元。
圖為李偉偉(左一)和團隊成員研究井架二層臺上安全施工難題。
張松才 李媛媛 文/圖
“自從使用了降噪發電機組,施工進度加快了,大家也能睡個安穩覺了!”2月2日,中原石油工程鉆井二公司側鉆一隊平臺經理劉凱告訴記者,有的井場緊鄰村舍,大功率發電機組運行聲音大,時常因此停工。現在他們使用的降噪發電機組,是由李偉偉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改造的。
“不能影響周邊群眾休息,但是井隊也不能停工,停工一天,8萬元就打了水漂。”2022年春天,李偉偉得知這一情況后眉間擰成疙瘩。他和創新工作室成員下定決心,一定要把發電機組降噪難題解決了。
對他們來說,降噪是個新行當。“弟兄們,為保障井隊生產,我們沒有什么領域不敢闖!”李偉偉給大伙兒鼓勁。
于是,李偉偉創新團隊開啟攻關模式。他們沒日沒夜排查,揪出5個噪聲源;查閱國家噪聲標準,檢索科研成果,向噪聲防治專家請教,制定周密的改造方案。
在團隊成員設計基礎上,李偉偉反復完善設計圖。之后,團隊成員陳國新、劉廷琪、肖飛飛驅車800公里,把發電機組從河南濮陽運到江蘇無錫,現場督造。
兩個月后,煥然一新的發電機組被運回濮陽。經專業人員測試,噪聲標準優于國家標準。2023年2月,降噪發電機組在現場投入使用。原先,員工必須戴著耳塞進入機房,才能開機、停機。如今,機房外墻上加裝了操作面板,員工不用進去就能操作。截至目前,側鉆一隊施工13口井,未因噪聲問題導致停工。
“每攻克一道難題,都是幸福的。”李偉偉喜滋滋地說。一直以來,李偉偉帶著團隊成員在生產現場發現問題、創新攻關、解決難題。天道酬勤,不負耕耘,他們共攻克一線生產難題350多個,降噪發電機組便是其中一個。
井架上的“猴臺”離地面30多米。起鉆時,井架工站在“猴臺”上,把鉆柱推進旁邊的擋桿架中存放。鉆柱剛進入擋桿架時,起鉆游車上上下下,井架振動較大,鉆柱很容易蕩出擋桿架,存在安全隱患。去年9月,李偉偉率領工作室主任技師程成、設備專家陸明等人,對這一難題展開攻關。
“我們廣泛征求團隊成員建議,從4個設計方案中選出最優解。”李偉偉介紹。他帶領團隊成員一點點摸索、一次次試驗,終于試制出鉆柱阻卡器,鉆柱一進擋桿架入口,阻卡器的卡舌立刻彈回、關閉,鉆柱再難溜出。為確保安全,他們反復調整彈簧規格和卡舌的形狀、寬度、厚度,增強牢固性。目前,鉆柱阻卡器已在東濮老區、西北工區推廣應用,收到良好效果。
川渝地區許多油氣井是超深井。定向施工中,由于造斜角度大,鉆具緊貼井壁。鉆壓小了,傳送不到鉆頭,鉆具難以下行。鉆壓過大,則會憋停泥漿泵,憋壞井下動力鉆具。“絕不讓定向難題成為攔路虎!”李偉偉攥緊拳頭。
2018年秋,李偉偉一連6個月泡在大巴山井場,帶領團隊成員、司鉆攻關難題。他們花兩個月時間,總結出“提擺轉壓”操作法,一舉解決定向難題。
“自己會不算大能耐,教大伙兒掌握絕活兒,才是真正解難題!”李偉偉說。他和團隊成員劉博博冒著連綿冷雨翻山越嶺,走遍24支鉆井隊,手把手推廣“提擺轉壓”操作法。截至目前,中原石油工程采用“提擺轉壓”操作法鉆井431口,創效8600萬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