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明浩 李海鷹 張晶晶
臨近全年收官之際,在勝利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的民豐洼陷立體開發試驗井組,3部鉆機正開足馬力鉆進,沖刺全年目標任務。截至11月21日,民豐洼陷立體開發試驗井組已有10口頁巖油井完鉆,在該示范區首次實現效益開發。
以前,在堪比“磨刀石”的頁巖地層打一口油井,少則七八千萬元,動輒上億元,高昂的投資讓地下儲量“高不可攀”。從樊頁井組到牛頁井組,再到民豐井組,不到4年時間,勝利油田和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強化目標同向,推進設備技術迭代升級,不斷強化精益管理,深化一體化運行,千方百計降低頁巖油開發成本,促進勝利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建設高質量推進。
設備升級推動鉆井提速
鉆機高聳,鉆頭向下,行進在5000米深的地下,一路勢如破竹,抵達5892米的井深。
完鉆!8月4日,一項新紀錄在豐頁1-2-512HF井誕生,鉆井周期僅17.71天,刷新濟陽頁巖油水平井鉆井周期最短紀錄。
3年前,這項紀錄對承鉆的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黃河鉆井70178隊黨支部書記、平臺經理蘭恭濤來說,簡直無法想象。他記得,2022年,一口井深5794米的頁巖油井,井隊磕磕絆絆,愣是打了100多天。
集團公司高級專家萬緒新說,由慢變快,設備升級功不可沒。當時只有普通的三缸泵,振動篩、離心機都不是變頻的,就像坐綠皮火車,想快都快不起來。如今,井隊配備了高頻振動篩、變頻離心機,用上了五缸泵,整個井隊像坐上了高鐵。
效率就是效益。蘭恭濤算了一筆賬,鉆井隊日費高達12萬元,當前豐頁平均鉆井周期較樊頁縮短15天,相當于降本增效180萬元。
既要打得快,還要打得好。現在,在旋轉導向技術加持下,鉆頭猶如裝上了導航,有效提高儲層鉆遇率,最大限度釋放油藏產能。“17.71天不是終點。”萬緒新說,下一步將加強設備更新和技術迭代,讓鉆井跑出新的加速度。
減少消耗降低壓裂成本
跨越1000多公里,10月10日凌晨,隨著清脆的汽笛聲劃破夜空,一列由內蒙古通遼始發、滿載著1280噸散裝石英砂的貨運列車緩緩駛入東營史口站。
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執行董事、黨委書記張宗檁說,石英砂由袋裝改為散裝,運輸方式由公路轉為鐵路和水運后,更為環保、經濟。
石英砂是頁巖油壓裂的重要原料。2024年,勝利石油工程公司石英砂用量預計達到50萬噸,而散砂供井的方式可以進一步降低頁巖油開發成本。一年下來,節約采購資金顯著。
勝利油田和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又打起壓裂液的“主意”。“滑溜水的成本只有常規壓裂液的五分之一。”集團公司高級專家高國強說,技術人員通過滑溜水加砂現場試驗,在保障加砂強度的條件下,滑溜水使用占比在80%以上,單井節約200多萬元。
壓裂號稱“電老虎”,一口井壓裂就要耗費上萬千瓦時電,勝利油田用綠電代替火電直供頁巖油壓裂作業,既提高了油田用能“含綠量”,又提高了油氣生產“含金量”,壓裂用能成本降低60%。
目前,勝利油田和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在壓裂方面共同梳理了8大項、40小項降本減費實招,實現降本25%。
雙方合作高效動用儲量
“你們提出的方案不可行!”“我們的設備、人力成本擺在那里,再降就要虧本了!”
甲乙雙方各執一詞,談判陷入僵局。以前,高國強沒少經歷這樣的方案討論。在他看來,降本不是某一方的事,只有甲乙方摒棄本位主義,通過一體化運行算大賬,才能實現頁巖油規模效益動用。
閑時,鉆機等井位;忙時,井位等鉆機。為了實現效益最大化,勝利油田和勝利石油工程公司一體化統籌生產運行,科學匹配各類要素,實現井位儲備和鉆機配置最優化。
“工作量不是甲方給乙方的,而是甲乙雙方共同創造的。”在勝利石油工程公司總經理、黨委副書記舒華文看來,只有降低開發成本,井隊才能滿負荷運轉,地下的頁巖油才能更有效地“動起來”。
前方,匯聚地質、工程、物探、定向井等各領域技術人員,他們共同協作,實現設計優化、軌跡跟蹤、24小時無縫隙配合;后方,在地質工程一體化作戰中心,集結了各領域專家智囊,及時解決現場“疑難雜癥”,為頁巖油勘探開發保駕護航。
一體化不僅重塑了生產關系,變甲乙方合作為合伙人協作,而且釋放了生產力,變“分蛋糕”為“做大蛋糕”。從樊頁井組8口井,到牛頁井組20口井,再到豐頁井組43口井,成本不斷降低,目前民豐洼陷已實現效益開發。
勝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總經理、黨委副書記,勝利油田分公司總經理楊勇堅信,通過科技創新、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,濟陽頁巖油開發成本還會不斷下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