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海燕
12月10日,江蘇油田花莊油區新井花26-26井啟泵開注,以平均每天22噸的液態二氧化碳,給地層補能驅替,提高區塊整體采收率。儀表盤上不斷遞增的流量計讀數,意味著時隔4年半,花26斷塊西翼二氧化碳注驅得以重啟,因一井困一區的僵局被打破。這是該油田采油一廠通過集智攻關取得的又一突破。
聚焦生產,激活區塊產能
花26斷塊為構造—巖性油藏。鉆井取芯物性分析及核磁共振結果顯示,該斷塊屬于低孔—特低滲儲層,像是一塊鐵板,常規水驅不能改善開發效果。
2017年12月,集團公司批復了重大先導項目“花26斷塊二氧化碳混相驅”,花26斷塊成為江蘇油田首個整裝二氧化碳混相驅實施單元。項目實施以來,氣驅井網對該斷塊東翼、西翼油藏的儲量動用程度都較高,對應的采油井全部見效,平均遞減率由19.9%下降至3.5%。
花26斷塊西翼花X26-2井是第一批二氧化碳試注井。然而,由于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質,氣驅開發同時伴隨重重考驗。2020年4月,該井因井筒套損停注,區塊能量下降,產量也降低了。為恢復原井區的能量補充,改善氣驅開發效果,去年上半年,油田在該斷塊西翼部署注氣井花26-26井,用以替代花X26-2井,并抓緊對花X26-2井進行治理。可該井經過修井處理后仍存在井控風險,這讓花26斷塊西翼的氣驅開發一時陷入僵局。
創新技術,回歸問題本身
根據前期論證和設計方案,新鉆注氣井花26-26井投產后,將替代花X26-2井承擔氣驅使命。可這兩口井相鄰,花X26-2井的套損問題如果不解決,勢必影響花26-26井二氧化碳的正常注入,制約花26斷塊整體部署的實施進程。
花X26-2井必須安全可靠封井。但該井異常復雜,上部套損,中部油管碎片化堆積無法打撈,實屬難上加難,國內也沒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鑒。面對技術困難和生產風險,該廠廠長孔維軍立下軍令狀:“地質開發有需求,工藝研究必須緊緊跟上。”
為掃除攔路虎,今年2月,該廠成立攻關小組,反復研討10多次,通過模擬井筒復雜狀況,開展桌面推演,制定了井筒內撈和取套打撈兩種方案。5月,他們聯合大修隊伍,利用傳統工具進行磨銑打撈,發現打撈出的油管呈瓦片狀,而且在井筒內已堆積壓實,打撈空間受到限制。他們又嘗試從油套環空空間擠入水泥漿封堵,也沒有收到預期效果。
“油管在井筒0米至800米段,脆化嚴重,好似薄脆餅干,一碰就碎,既不能承力,也不抗扭。”攻關小組副組長康玉陽介紹,“根據花X26-2井的目前狀況,打撈出全部井下落物,是大修封井的關鍵一步。”
常規打撈工藝用在花X26-2井根本行不通,好比碰撞了積木屋的一角,很容易造成整體坍塌,帶來更多的落物堆積。攻關小組決定從思路上尋突破,與外部知名大修團隊技術專家深入探討,初步形成“泥漿循環攜帶+落物高效收集+管柱防卡”工藝攻關方案,從而消除傳統井下工具的操作盲點和運用缺陷。
在作業工具選擇上,攻關小組創新設計3種筆尖型套銑專用工具和2種磨銑工具,分別匹配不同的落物——旋進不同切面的“轉筆刀”,將落物通過泥漿攜帶,一塊塊“撿”出來。
轉化應用,服務生產提質效
今年8月中旬,大修隊伍再次匯集花X26-2井。攻關小組嚴格對接施工方案、修井裝備、操作參數,確保大修隊伍能夠精確落實書面方案和現場技術指令。
“花X26-2井實施二次大修,在油田屬首次。”攻關小組組長李興說。大家非常了解這口井的意義。大修期間,攻關小組的技術人員24小時輪流駐井把關,第一時間根據施工狀況優化打撈方案,并在工作群推送當天的施工進度,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應對措施。
9月22日深夜,連續多日駐井的技術人員王浩承驚喜地發現,一個較長的斷頭油管被打撈出來。和之前連續半個月打撈只見十幾厘米長的落物相比,這個斷頭油管足足有1米長,他立即把這一消息發到工作群。大家“會診”后信心倍增,判斷花X26-2井的井筒下部落物打撈狀況有所好轉,便很快制定了母錐套銑打撈方案,保障后續施工一鼓作氣。
“這是我們定制的鎢金材質磨銑專用工具。鉆桿每旋轉一圈,工具上凹凸不平的不規則顆粒就會像銼刀一樣,不停地對井下落物進行打磨。打磨后的落物再隨高黏泥漿返排到地面。”王浩承說,“監控到井下進尺距離越來越深,我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。”
經過58天連續施工,攻關小組創新運用“非對稱套銑+高效磨銑+交替式復雜打撈”三項工藝,成功突破花X26-2井卡點,完成了近2400米的碎油管、套管堆疊段打撈工作,打通全井筒通徑,實現了標準化封井。
“花X26-2井大修后成功封井,解了花26斷塊西翼實施二氧化碳注驅的后顧之憂,為油田解決氣驅過程中的復雜井筒問題積累了寶貴經驗。”李興說。
